悲劇和記者

The Dart Center's 40-page guide to help journalists, photojournalists and editors report on violence while protecting both victims and themselves, translated for readers in Taiwan.

喬·海特(Joe Hight) 及 弗蘭克·史密斯(Frank Smyth)

編譯:趙雪 修訂: 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許瓊文

在2001 年9 月11 日與2008 年5 月12 日發生的事情眾人皆知。但是你也可能會記得一些其他的事情,例如:有一天一場風暴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一場大火使得無辜的孩子死亡;或是有一天你認識的朋友被謀殺了。

記者、編輯、攝影記者及新聞工作人員在他們的工作生涯中接觸很多悲劇報導。這些報導包括戰爭、恐怖襲擊、飛機失事、自然災害,大火,以及謀殺。所有的事件都有受害者。所有的事件都影響他們的社區。所有的事件都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

911 事件與四川大地震正在慢慢地改變新聞文化,想要有效地報導重大悲劇,記者們必須考慮以下三個重要面向:受害者。他們的傷亡產生創傷的漣漪效應。

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發生後,當時的《奧克拉荷馬報》總編埃德·凱利

(Ed Kelley)對員工說,那次的災難事件最應受關注的是悲劇,是關於人的故事。「許多死去的人和我們差不多,他們過著美好及有益的生活。在他們身邊死去的孩子們也曾一樣擁有美好的未來」,他在新聞備忘錄中寫道。

社區:記者對一項重大事件的報導方式有可能影響受災社區後續如何反應此悲劇事件。

美聯社編輯部主席克裡斯·派克(Chris Peck)2001 年10 月11 日在密爾瓦基市的美聯社編輯部會議上談到: 「我們的報紙協助這個國家的人民瞭解發生在紐約和華盛頓的事情。我們的報紙是市民瞭解悲劇,表達關心、憐憫及交流應對能力的平臺。」華盛頓斯波坎《發言人評論報》的主編派克(Peck)則說:「我們的報導持續地把社區團結在一起。我們的記者、攝影記者及編輯用獨特及有價值的技巧幫助我們的人民瞭解並且思考複雜的議題及公共政策。」

記者:任何人都無法淩駕於人的反應。

記者在報導暴力及大型悲劇時面臨不同尋常的挑戰。他們在特別悲傷的情況下還需要訪問受害者。記者在採訪任何血腥殘酷的新聞過程中,經常要適切地在倖存者、親臨災難的人及他們本身之間設立一道必要且專業的牆。而在與那些經歷人生遽變的人談過之後,這道牆有可能會妨礙記者本身排解因悲劇新聞而來的傷痛。

波因特(Poynter )傳播媒介組織的奧爾·托普金斯(Al Tompkins)在2001 年9月15 日在網站上(Poynter.org )寫道:「記者,攝影記者,工程師,音控人員及新聞製片人經常與緊急救護人員並肩作戰。記者的創傷壓力症狀和那些馬上處理災難的員警、消防員的反應格外地相似,然而記者在完成他們的報導之後卻鮮少得到慰藉。當公共安全人員在悲劇發生過後提出工作簡報和心理諮詢時,記者卻只是被指派去報導另外一個新聞事件。」

將來,我們知道我們會面臨更多的悲劇 --- 更多難以忘懷的遇難者、社區及我們自身的經驗。這本小冊子裡的實用技巧能夠幫助你有效地處理這些關鍵問題。

一.採訪

採訪受害者的技巧:

  1. 對受害者要一直保持尊嚴和尊重的態度 --- 想像你處在類似的情況下,想要被對待的方式。記者總是會找機會接近倖存者,但是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包括知道什麼時候以及如何離開。
  2. 清楚地介紹你自己,比如:「我是《某 報/電視台》的新聞記者,我正在作關於某 先生/小姐生活的報導。」如果你一開始被無情的拒絕,不要感到意外,尤其對像是那些不幸失去孩子的父母的話。不管如何,一定不要惡劣地回應。
  3. 你可以對他們的損失表達遺憾,但是絕不能說「我理解」,或者「我明白你的感受」。 尤其是在報導政治殘害的時候,如果某人聽到你說抱歉之後回答:「遺憾是遠遠不夠的」,不要感到意外,要保持對他人的尊重。
  4. 不要一開始就用最難的問題使對方手足無措。以下列類似的問題作為開始:「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一些關於某 先生/小姐生活上的事?」或是「他/她喜歡做些什麼?他的興趣是什麼?」之後聆聽對方的回答!記者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說得太多。
  5. 當採訪失蹤案件的其他倖存者或家屬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試著澄清你想瞭解的是他們失蹤前的生活,而不是想寫訃文。如果你無法聯繫到受害者或其他倖存者,試著聯繫一位家屬或者殯儀館,提出採訪申請或取得他們的意見。如果你被無情的拒絕,留下你的電話號碼或你的名片,告訴倖存者如果他或她想談的時候可以聯繫你。最好的故事往往是這樣得來的。

二.描寫受害者

描寫受害者的技巧:

  1. 側重於人的生活。找出這個人特別的面向:個性、信仰、環境(居住環境、嗜好、家人和朋友),以及他/她的好惡。像攝影師構圖一般,認真形塑此人的生活樣貌。
  2. 永遠都要精確。要向受害或者受害者代表核對名字的寫法、實情、甚至引述。原因是:當你首次與遇難者交談時,他或她可能會困惑或者分神。再次核對能夠確保證正確性。而且你可能還會因此得到更多可用的訊息或者引述。
  3. 用適切、可代表受害者生前生活樣貌的細節或照片來描繪受害者。例如:「某先生/小姐喜歡在與家人同聚的晚上彈吉他娛樂眾人,如此一來也能幫助他釋放做副警長的工作壓力。」
  4. 避免詢問與受害者死亡不相關、不必要的殘酷細節。在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發生後,一些記者選擇對懸掛在聯邦政府大樓附近樹上的屍體絕口不提。先捫心自問,這些圖像與細節是否對你的讀者或者觀眾帶來不必要的傷害。避免使用像「結束」、「安息 」、或者「受驚嚇的社區緬懷死者 」這樣的詞語或語句。應像個好作家寫故事一樣使用簡單而明確的字詞。
  5. 使用遇難者家屬及朋友講述有關受害者的引語或者軼事。尤其是那些關於受害者如何克服困難的故事。使用遇難者的近期照片(但一定要儘快歸還)。如此一來,你就知道這個人現實生活的樣貌。

三.你的社區

報導社區中創傷事件的技巧:

  1. 記者要明白對創傷性事件的報導會影響讀者、觀眾或者聽眾。要記住你報導的語調可能會反映到社會大眾對此事件的反應上。因此,你應該建立報導的準則,如::報導受害者時考慮以公開的紀念儀式來取代私人葬禮並且,如果你非得報導私人的儀式,請告知殯儀館,保證你不會冒犯。
  2. 寫受害者的生活及他們對社會大眾的影響。這些關於受害者的短篇報導,包括他們的喜好,他們的特別之處,及他們生活中逐漸擴散的影響力。在很多情況下,當受害者家屬知道記者從事這方面的報導時,他們更願意與記者交談。1995 年在奧克拉荷馬爆炸案發生後,《奧克拉荷馬報》稱這些故事為「生活檔案」。《奧克拉荷馬報》在1999 年5 月44 人喪生的5 級龍捲風事件及2000 年10 名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足球隊球員及教練員死於飛機失事後都進行了「生活檔案」的報導。在2001 年9 月11 日世貿中心被攻擊後,《紐約時報》作了一些關於受害者「悲痛肖像」的短篇報導。《阿斯伯裡公園快訊》作了一系列向受害者致意的報導。這些短篇每天都以類似的形式報導,直到每一位遇難者都被提及。有些短篇也發展成篇幅較長的報導。
  3. 提供公眾思考討論的論壇,尤其是鼓勵的話語。讓大家知道人們如何幫助及如何接受協助的資訊清單。達德新聞與創傷中心執行委員會主席,醫學博士弗蘭克·奧斯伯格(Frank M. Ochberg)提到:「當記者與心理治療師意識到他們的對象有更深的危險時,他們面臨的挑戰是相似的。技巧可能不同,但是目的是一致的:告知提供協助的資源。」
  4. 找出人們互助的方式,包括善意的舉動,並且在重建過程中全程報導。這也許能為社區帶來希望。
  5. 持續問這些問題:公眾需要知道什麼,有多少的報導是多餘的?當大眾沒有沉迷於一個故事當中,媒體什麼時候開始過分沉迷?一個社區所擁有的遠多於一次大規模屠殺或災難。報導必須反映出這一點。

四.記者

照顧好自己的技巧:

  1. 知道你的極限。如果你被指派一個你自認為不能勝任的項目,禮貌地對你的上級表達你的顧慮。告訴你的上級你可能不是這項採訪任務的最好人選,並解釋原因。
  2. 休息。遠離現狀幾分鐘或者幾小時可能會幫助你緩解壓力。
  3. 找一個善感的聆聽者。他/她可以是編輯或者同僚,但是你必須信任這位聆聽者不會對你施加評論。或許這可以是一位過來人。
  4. 學會怎樣處理你的壓力。找一個愛好、運動、宗教活動,或者,最重要地,和家人在一起、一個對你特別重要的人或是朋友——或以上皆是。試著深呼吸。就像專業健康機構建議的:「很長,很慢地深吸一口氣,數到5之後,再以同樣緩慢的速度呼出。想像著自己呼出額外的壓力,吸進輕鬆」,這些對你的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5. 記者要明白所問的問題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戰地記者恩尼·派爾(Ernie Pyle)在他1945 年4 月去世之前寫道:「我沉浸於其中太長時間,我的精神不穩定而且我的心緒困惑,這傷害實在是太大了,如果這也發生在你身上,你需要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

五.視覺方面

攝影記者報導災難新聞的技巧:

  1. (記者)要明白自己可能是事件發生之後第一個到達現場。你可能會面臨危險的處境,會遭到執法部門及大眾的不友善對待。要保持冷靜和專注。要知道攝影機不能保證你不受傷。如果場面變的無法控制、太過危險,就要毫不猶豫地離開。任何上級或者編輯都應該明白一個人的性命比一張照片重要。
  2. 要易感的,有尊嚴的,並且十分尊重地對待你接觸的每一位災難受害。對任何人的回復都不能粗魯無禮。在訪談之前要先禮貌地介紹你自己。
  3. 在災難中你會紀錄許多血腥的畫面,捫心自問,這些畫面是否重要到要完成紀錄歷史的目的,對讀者或者觀眾是否太過分。
  4. 盡一切可能避免介入個人私人的悲痛。這不表示你不能在公開場景中記錄情緒性的畫面。然而,當遇難者十分悲哀時,不能擅自闖入他們的私人住所或者打擾他們。
  5. 要意識到你也是一個普通人,也必須照顧自己的心情。承認你的情緒。向你所信任的同儕,朋友或者伴侶講述你所經驗的事情。並將他們寫下來。用正面的想法取代可怕的圖像。每天都有健康的習慣。臨床心理學家伊蓮娜·紐曼(Elana Newman)曾對800 名攝像記者進行過調查,她在美國攝影記者協會會議上講到:「親歷死亡及傷害有很大代價,並且你親歷越多,代價越大。攝像記者投入類似採訪越多,他們就越可能受到心理上的影響。」如果你的問題讓已一發不可收拾,要毫無疑慮地尋求心理幫助。

六.管理

管理報導創傷事件者的技巧:

  1. 謹記:

    在你的新聞工作室裡,每個人受的影響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可能會有立即的反應,而其他人可能幾天,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會有反應。那些看上去或者口頭上說自己安然無恙的記者可能實際上是受影響最大的。其他人可能事先已建立好自己的反應機制,幫助他們調整悲劇帶來的創傷,如此一來,他們受的影響可能小一些。

    個人的問題可能會加深災難對他/她的影響。比如,一位正要離婚的員工可能會比其他人受影響更大。

    某些受影響的員工可能會有一些徵兆。不管是在工作上或者工作外,疲勞、煩躁和爭吵是三個最尋常的徵兆,鼓勵他們的上級或同事聆聽與關心他們。

  2. 委派一個人監督員工的表現,這個人可以給你提出一些建議。在2001 年911 事件之後,新澤西的《阿斯伯裡公園快訊》委派了兩位「內部公評人」。身為記這與內部公評人的伊蓮·斯文斯翠尼(Elaine Silvestrini)她寫道她和同事卡羅爾·果戈·威廉姆斯(Carol Gorga Williams)提倡易感的報導,並且關注員工的個人需要。「我們參加新聞會議,幫助解決問題,關心那些工作過多的員工,並且安排其他人來輪替,使他們能稍微放鬆。當有人提醒我們某人可能經歷困難時,我們也會去關心他們。」
  3. 提供個人心理諮商。並且,安排集會來講述可利用的資源、報導的語調、員工可以怎樣助人及互相幫助、可行的壓力釋放方式,比如來自同儕的幫助。在這些集會中,不要期待員工會說出他們自己隱秘的想法。
  4. 提供電子郵件或者備忘錄,鼓勵他們,認可他們的工作對整個社區的影響;提醒,今天是幾號、星期幾、記錄緩解壓力的技巧;公佈讀者對他們報導的正面意見。2001 年911 事件發生後,包括《紐約時報》副總編威廉·E·施密特(William E. Schmidt)的備忘錄,及紐約懷特普萊恩斯《雜誌新聞》主編亨利·弗裡曼(Henry Freeman)的其中一則備忘錄:「我們報導新聞,並且會繼續履行最高的新聞準則。我們現在的讀者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我們。我們每天做的事情——尤其是現在——是很重要的。但是,照顧好你自己也很重要。並且我們也要互相照顧。感謝你們給我此特權及榮譽做你們的主編。」
  5. 鼓勵員工做一些事情來幫助他們自己。在公告欄上粘貼小條,也包括寫在備忘錄及電子郵件。

七.記者作為第一線人員

洛杉磯警官在2003 年6 月「國土恐怖主義:第一現場記者入門」會議上講到記者通常在員警及消防員之前到達現場,或者緊隨其後。

此現狀對任何報導暴力攻擊事件有經驗的記者或是攝影人員都已不再新鮮。然而,在當今社會,恐怖主義已不僅是一個威脅,記者及他們的監督人必須意識到潛在的安全及倫理問題。弗蘭克·奧斯伯格(Frank Ochberg)博士提到:「員警、消防員及護理人員都有受過應急措施訓練。當記者第一個到達現場時,他們面臨艱難的抉擇,關於他人及他們自己潛在的生理及心理危險。」倫理問題包括在緊急救護人員到達之前,是否應該幫助受傷人員,是否應該幫助驅散群眾。簡單地只做自己的工作,忽視受害者的求助對公眾來說可能是不道德的。

除了説明受害者的倫理問題之外,記者及攝影記者必須考慮到報導恐怖襲擊的危險。作為第一個到達現場的報導者應該考慮到他們的安全及周邊環境。這些危險

包括:

  • 肇事者是否還在場。
  • 暴力的威脅是否繼續存在或者附近是否還有任何危險。
  • 在生物攻擊事件發生之後,該地區是否有污染威脅。
  • 恐怖分子是否有第二次爆炸或攻擊的計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牙買加的一次會議上,國際新聞安全研究院主任羅德尼·皮德爾(Rodney Pinder)在他的演講中提到, 記者們必須要更加主動地接受培訓以保護自己,免受生理及心理的傷害。他講到:「許多人的行為喜歡逞英雄,讓他們自己及他們的同事冒風險。」

上級在指派記者和攝影記者到有潛在危險的地方工作時也應該意識到他們的責任,尤其是那些年紀較輕並且較缺乏經驗的新聞工作者。他們應該尋找保護記者的方法,並建議他們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根據美國《新聞日報》記者詹姆斯·馬度爾(James T. Madore )2003 年3 月的一篇報導,《新聞日報》和《華盛頓郵報》已為報導危險事件的記者和攝影記者購買了安全設施,以保護他們。此外,一些記者在「國土恐怖主義」會議上也提到他們已經接受特別安全培訓。

美國論壇集團出版部副編輯主席霍華德·特奈爾(Howard A. Tyner)告訴馬度爾說,他們的報紙不會強迫記者報導危險事件,並且會建議他們採取預防措施。這些報紙包括《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和《新聞日報》。

「要記住,不僅一篇報導不值得記者的性命,一位死去的記者是無法傳遞任何資訊的」,特奈爾說。最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記者及他們的上級必須意識到心理層面的影響。陳述報導現況甚至心理諮商對於消除身為第一線記者的心理創傷是十分必要的。像哈根(Hagen)警官講到的,如今的記者必須認識到首當其衝,親臨恐怖襲擊現場有很大的危險,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危險。

八.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在網站上發表了尚塔爾·麥克勞克林(Chantal McLaughlin)的一份案例調查,結果如下: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定義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為:三個月以上經常性的、侵入性的回憶起該事件、情感上麻木、逃避任何能夠回想起該事件的人物與地點。其他常見的的症狀是易激動,包括容易憤怒、有緊張不安的行為、精力不集中、難以入睡、缺乏安全感。創傷倖存者經常表現得消沉,在工作及家庭關係中遇到困難。患有此症的人可能不明白造成他們症狀的原因,可能沒有被診斷出來,默默地忍受痛苦,甚至長達數年之久。

在突然或長期地面臨暴力或是其他災難事件時,有精神緊張的情況是很正常的反應。但有一個關鍵問題是記者本身似乎認為有這樣的反應是不正常的。暴力及其後的情緒影響著所有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包括員警,消防員及緊急醫護人員,還有記者。

記者和員警,或是緊急救難人員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在同僚面前比陌生人面前更容易敞開心胸。咖啡館或者餐廳也許是不錯的聚會場所,同事們可以在那裡聊天,可以互相討論工作內容以及他們工作中的情緒。真誠的工作感想不需要任何表演技巧,表演技巧是人類學家《戰地故事:駐外記者文化》作者馬克·皮得提(Mark Pedelty)所提出的批評,並認為是記者們根深蒂固的「沙文主義」。

記者必須意識到工作討論集會的需要,或者意識到在地震後、在世貿中心被襲擊後有表達情緒機會的需要,並不如多數記者們所以為是脆弱的象徵。相反地,如果有效率的討論及抒發情緒的話,將有助於增強工作的力量。有些行為如—寫作、素描、繪畫、談話或者哭泣,似乎能夠改變創傷性記憶在大腦中存儲的方式,就好像硬碟中的記憶從一個地方挪到另外一個地方。從瓜地馬拉到波士尼亞倖存的兒童就利用繪畫及在圖案上著色的方式來治療。特別是當行為伴隨著悲傷,這些治療的方式將情緒的釋放與該創傷的事件聯想在一起,有助於這些倖存者日後回想到該事件時能減緩痛苦或不再感到難過。

記者通常透過寫作或者報導來得到這種效果,但是也有一些東西你不能寫在報紙上,因為那些太可怕或者逾越了報導的尺度,《奧克拉荷馬報》特約撰稿人潘尼·歐文(Penny Owen)講到:「(在奧克拉荷馬爆炸案發生之後)我真正需要的是有時間和我的同事們談論所有發生過的事情。」然而,她也說到,「當我們工作的節奏逐漸慢下來之後,大家對爆炸案已經十分厭倦,我們一直都沒有機會仔細談論。」

記者和常人一樣,都能感受到自己或他人的痛苦。對自己的感受閉口不談只會延長創傷的影響,並且使情況惡化。在報導重大災難之後表達情感的需要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身旁有有一個專業的心理諮商師,更有助於新聞工作者述說自己的情緒。提供專業的工作報告分享不僅對媒體老闆有好處,對記者也有好處,因為最終的結果可能會帶來更動人的新聞。記者,包括自由撰稿者,應該尋找並善用和同僚及專業諮商師交流的機會。

完成新聞採訪工作後,和同事敞開心胸交談,侃侃而談自己的想法,可以解決
因採訪帶來的創傷。

關於贊助單位

達德新聞與創傷中心,總部位於華盛頓大學(編按:2009 已改設置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是為對新聞和創傷研究有興趣的學生、教育人士、記者及新聞群組織提供的資源中心及課程開發者。達德中心認可並鼓勵災難遇難者的傑出報導,並與國際創傷壓力研究學會共同合作,就創傷問題組織培訓記者。

國際創傷壓力研究學會1985 年成立,提供專業人士針對創傷影響的交流場域,為減少即時或長期創傷壓力的影響,此學會致力於探索並傳播能夠減少創傷影響的政策、專案及服務措施。它的成員包括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護士、心理諮商師、研究人員、行政官員、社會運動者、記者、神職人員及其他對治療創
傷壓力研究有興趣的人士。

來源及資源

來源:

美聯社編輯部(apme.com);達德新聞及創傷中心(dartcenter.org);災難及悲劇
報導研究所/關於遇難者的更佳寫作及編輯,1997;國際創傷壓力研究學會年度會
議,2001;美國攝影記者協會(nppa.org);密西根州立大學;奧克拉荷馬市美國
作家研習會,1999;波因特傳播媒介研究組織(poynter.org)。

更多資源:

  • 美聯社編輯部 Associated Press Managing Editors
  • 保護記者協會 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
  • 報導暴力 Covering Violence
  • 國際新聞安全研究院International News Safety Institute
  • 國際創傷壓力研究學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
  • 庫爾特‧雪爾克紀念基金Kurk Schork Memorial Fund
  • 美國國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TSD
  • 美國國家犯罪受害者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Victims of Crime
  • 美國反對家庭暴力全國聯盟National Coalition Against Domestic Violence
  • 美國國家攝影記者協會National Press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
  • 波因特傳播媒介研究組織Poynter Institute for Media Studies

 

Downloads